首 页 学会章程 学会大事记 辅政建言专报 政府科学管理 政务论坛 公共管理课堂
首页 > 政府科学管理
 

2004年领导干部关注的理论热点

     
 

谢志强 陈 云

  2004年,领导干部关注的问题很多,检视一年的历程,回顾今年我国政治、经济、社会生活中的理论热点问题,对我们认识社会发展规律、把握社会发展进程,搞好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无疑很有帮助。

  1、科学发展观:深入人心的理论创新

  2004年是科学发展观在理论和实践中不断得到深化和落实的一年。如何全面准确地把握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如何用科学发展观指导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并将这一指导思想贯穿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和各个方面,开创经济社会发展事业的新局面,是理论研究和社会实践的重要任务。

  2、执政能力:事关存亡的战略抉择

  党的执政能力建设问题,与党所处的历史方位、面临的国际国内形势、党本身的状况及其担负的历史任务都紧密相关。在新的形势和新的任务面前,党的执政能力仍然存在着许多不适应的方面。因此,在当前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是一项深谋远虑的历史决策,也是一项重大而紧迫的现实任务。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明确提出了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和主要任务。

  当前而言,如何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保持党员队伍的先进性;如何防止“反腐疲劳”,如何用制度反腐防腐,在源头上进一步开展反腐倡廉,依然是执政能力建设中备受关注的热点问题。

  3、依法行政:公民社会的政府规则

  在以宪法为基础的国家法律体系框架内,依法行政是公民社会中政府获取合法性的重要行为规则。随着人民群众的民主意识、法制意识、权利意识不断增强,公民对政府行为的要求越来越高。但是现实生活中政府机关在履行职能时,还有诸多不如人意之处,如官僚主义、形式主义严重,不作为、乱作为、不依法办事侵害公民合法权益的行为时有发生。

  2004年《行政许可法》的颁布实施,得到了社会各界的热烈反响。如何转化政府职能,形成依法行政、公正透明、廉洁高效、行为规范、运转协调的政府运行机制,仍然是目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内理论研究和大众最为关注的问题之一。

  4、宏观调控:政府与市场的老调新弹

  2004年,一系列调控措施的出台,使“宏观调控” 成了一个热门词汇。如何实现并保障市场对资源配置发挥基础性作用,实施有效的宏观调控也就成为各方研究的焦点。在调控目标的科学设定、调控方式的合理运用、调控时机的正确选择、调控力度的准确把握上;在处理调控成本与收益的关系、短期调控和中长期发展的关系、投资调控与“回波效应”的关系、创造就业需求和控制投资过快的关系以及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的关系上,都需要进行深入研究,探寻新的有效途径。

  5、国企改革:产权改革任重道远

  2004年的经济领域国有企业改革再次成为热点,反映了目前国有企业改革进入攻坚破难的新阶段,即在原有改革基础上进一步规范和完善的阶段。

  国有企业改革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变革。建立现代产权制度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内在要求,也是构建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基础。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建立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因此,我们在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不失时机地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的同时,必须规范推进国有产权制度改革,切实维护国家和人民大众的利益,保证国有企业改革沿着正确的方向不断向前推进。尽管国有产权改革的道路任重道远,但信念不能变、决心不能变。

  6、循环经济:能源压力下的明智选择

  中国的能源危机尽管尚未到来,但能源压力已经巨大。中国能否实现全面小康,能源是一个大瓶颈,大问题。

  2004年煤电水油等资源的全面紧张,让快速发展的中国经济不得不直面一个现在和未来都无法避免的严峻难题:发展速度与能源支撑。人均资源贫乏,资源使用浪费严重,生态环境脆弱,经济全球化和国际贸易壁垒等等因素使我们不得不在经济社会发展的方式上做出新的反思和选择。坚持科学发展观,发展循环经济,这一点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受到广泛认同。

  7、和谐社会:中国发展的目标定位

  中国共产党十六届四中全会在其决定中第一次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我们党的执政目标。

  随着经济发展和改革深化,原有的利益格局被打破,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矛盾也大量出现。政治风险、经济风险、社会风险日益增多,就业问题、腐败问题、分配不公问题、社会治安问题成为当前人民群众关注的热点。

  构建和谐社会,要求从整体性上有效协调利益关系、创新管理体制、解决社会矛盾。让社会各阶层共享发展成果。和谐社会是一个有序的社会,一个充满活力的社会。需要从个人、群体、社会等方面来研究人际关系、资源配置、阶层结构的协调与冲突问题,这是一个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

  8、社会公正:现代社会的道义底线

  近年来,诸如“贫富差距”、“弱势群体”、“城乡差别”、“社会歧视”、“社会排斥”、“仇富与耻贫”之类的问题一直被理论界所重点关注。2004年也不例外,而且与这些问题密切相关的另一个概念——“社会公正”越来越被更多的人谈论。

  有学者指出,在转型时期,坚守社会公正的道义底线,将社会公正的价值观念贯彻到相关社会政策,如社会分配政策、教育和就业政策、社会保障政策、公共财政政策等的制定和执行中,对确保社会的正常运行和健康发展,是十分重要的。

  9、公共安全:以人为本首先要关爱生命

  以人为本,首先要以人的生命为本,而我国公共安全领域存在重大隐患,有的已造成巨大损失。

  禽流感事件、劣质奶粉事件、特富龙不粘锅事件、毒粉丝事件、内蒙古包头空难、大平矿难、陈家山矿难等等,一连串事件使公共安全问题在今年再次成为社会各界的关注重点。统计显示,包括安全事故、自然灾害和社会治安等方面的公共安全问题,在我国每年夺去20万人的生命,造成经济损失计6500亿元人民币,约占GDP总量的6%。

  目前中国的公共安全保障体系尚未建立健全,整个社会仅仅熟悉常态运行下的规则,应对突发公共安全问题和社会风险的能力还远远不够。一个成熟的社会应有一套相应的风险应对机制,在灾难来临时能够保证人类的安全和尊严。

  10、道德诚信:有序社会的基本准则

  无论经济领域中的制假贩假、坑蒙拐骗,政治生活中的欺上瞒下、浮夸虚报、权钱交易、群体腐败,还是社会生活中的互不信任、道德沦丧都会放大社会风险,成为影响我国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巨大障碍。开放社会的形成,对社会行为的规范和可预期提出了迫切要求。深入研究在新形势下建立符合市场经济和开放社会要求的社会道德支柱和信任体系,成为当前一项迫切的现实任务。

  11、和平崛起:中国发展的路径选择

  2004年,中国在全心全意搞好国内事务的同时,也注意发展同世界各国的关系,创造国家发展的良好外部环境。“和平崛起”理论的深入研究与实践,为完成这一任务做出了贡献。

  “和平崛起”理论明确了中国的国际战略,它表明,与世界历史上一些大国通常通过武力战争的方式来扩大自己势力的经验不同,中国选择的是一种和平的崛起方式,它不但不会对别的国家构成威胁和损害,而且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为实现和平崛起,中国在处理国际关系时必须坚持自己的原则:多边主义、经济外交、睦邻政策,所有这些都是“和平崛起”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

 
     
 
 
  来  源:
发布时间:2007-05-20 17:10 字体显示:
  发 布 人: 附  件: 打 印    关闭窗口
 
版权所有:365bet真人投注办公室 联系我们
技术支持:长春吉大正元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