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学会章程 学会大事记 辅政建言专报 政府科学管理 政务论坛 公共管理课堂
首页 > 当前研究热点
 

吉林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对策建议

     
 

张丽娜  

    一、吉林省经济发展方式的基本评价

  (一)经济增长速度保持了连续的较高增长

  2003年实施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战略以来,吉林省经济呈现出持续快速增长的良好态势。其中,地区生产总值从2003年起已经连续7年实现两位数增长,2009年,全省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7278.7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13.6%。三次产业比例为13.5:48.6:37.9,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2.7%、59.4%、37.9%。

  (二)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随着服务业规模的迅速扩大,服务业占国民经济的比重发生了积极的变化,三次产业结构呈现“生产向服务”转移的大趋势。1978年我省地区生产总值中三次产业构成比为29.3:52.4:18.3;1988年调整为25.1:47.1:27.8;2009年变化为13.5:48.6:37.9。产业结构逐步向优化的方向发展。三次产业结构的次序虽然仍保持“二三一”构成,但这种经济结构已有了本质上的改变。

  (三)工业持续快速发展

  吉林省工业发展总体水平是处于工业化中期的初级阶段,具有加快发展的基础条件和一定的比较优势,现基本形成了以汽车、石化、农产品加工为支柱,以医药、电子信息为优势,以能源、冶金、建材、纺织等为特色的较为完整的工业体系。2009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2926.6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16.8%。

  (四)节能降耗基本情况良好

  “十一五”以来,全省单位GDP能耗持续下降。2006年、2007年和2008年单位GDP能耗分别比上年下降3.32%、4.41%和5.02%。经初步核算,2009年全社会综合能源消费总量为7695.8万吨(折标准煤,下同),单位GDP能耗为1.21吨,比上年下降5.98%,单位GDP能耗继续呈现逐年走低的基本态势。

  二、吉林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经济总量偏小,位次靠后

  2009年吉林省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占全国的比重为2.1%,总规模居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第22位,位次与上年并没有发生变化。其中,第一、二产业总量与上年保持同位,仍为第17位和第20位,但第三产业总量位次却下滑了3位,滑落到第21位。吉林省虽然实现了经济的连续快速增长,但在全国各省市区经济普遍高速增长的大背景下,全省总体上并不占优。

  (二)产业结构调整步伐缓慢

  近年来,吉林省积极调整产业结构,相继制定并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和扶持第三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实现了第三产业的较快发展,但总体发展仍相对滞后,GDP增长仍然过分依赖工业增长的拉动。2009年,全省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2756.26亿元,占GDP的比重为37.9 %,与上年相比较,比重基本持平。2009年第三产业贡献率下降3.9个百分点。

  (三)科技成果转化率低

  近年来,吉林省高技术产业虽有一定发展,但创新能力亟待提高,总体发展还相对缓慢。2005年、2006年、2007年和2008年全省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分别为6.6%、7.3%、7.1%和6.3%,2009年比重虽比上年回升了0.7个百分点,但也仅为7.0%,大约比全国平均水平低6个百分点,比北京、上海、广东等发达省市低10—20个百分点。而且我省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缺乏联系,科技的商品转化率和产业化率还有待提高,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需要进一步完善。

  (四)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2009年我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006元,较全国平均水平低3169元,差距比2008年又拉大了217元。收入水平增长缓慢,直接导致我省城镇居民消费水平不高。2009年,我省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为10914元,比全国平均水平低1351元。消费水平的提高直接取决于居民收入水平的高低。应在可能情况下,提高居民收入水平,特别是城镇中低收入者和农民。

  (五)节能减排压力加大

  一方面,加快经济发展与降低能源消耗的矛盾仍然突出。近年来,经济规模逐年扩大,而工业产出规模的不断扩大,必然以能源消耗为代价,能源消费增长的刚性较强,给能源供应带来巨大压力的同时,也给节能降耗工作带来很大的难度。另一方面,高耗能行业投入产出率低,贡献相对较小。从吉林省的现实情况看,高耗能行业单位增加值能耗水平大体相当全部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平均水平的3倍左右。2005年以来,全省6大高耗能行业实现增加值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基本上维持在20%—25%之间的水平。

  三、吉林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要途径

  (一)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与扩大内需和稳定外需结合起来,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

  最近几年,吉林省紧紧抓住国家实施振兴东北战略的机遇,经济发展保持了较快的速度,取得了很大的成绩。这其中,投资拉动对全省经济发展的贡献巨大。2009年吉林省的投资总量超过了7000亿元,投资率已经超过了预期,单纯依靠投资拉动,实现经济快速增长的空间和潜力已经不大。当此之际,只有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立足扩大内需,积极寻求投资与消费的结合点,努力使经济增长从主要依靠投资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才能不断增强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和可持续性。当前既要努力保持对外贸易稳定增长,着力增加投资和优化投资结构,又要扩大消费需求特别是居民消费需求,显著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

  (二)将转变发展方式与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结合起来,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必须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这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选择,也是加快结构调整、加快发展方式转变的催化剂。国家做出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大决策后,吉林省又进行了认真梳理,提出了重点发展新能源、新能源汽车、新材料、生物、信息、节能环保等六大产业的思路。目前吉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已具有一定的基础和条件。今后要紧紧把握后金融危机时代产业发展趋势,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以创新为支撑,加强政府推动,加大投入力度,在产品布局、资源配置、政策支持、营造环境等方面加大支持,在生产、流通、消费等领域全方位引导,在研发、示范、产业化等环节全过程推动,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优化升级产业结构,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三)将转变发展方式与加快城镇化进程结合起来,加快构建现代城镇体系

  城镇化是当前扩大内需的最直接、最有效的办法,是最雄厚的内需潜力所在。2009年,吉林省的城镇化率为53.3%(全国为46.6%)最近几年,我省城镇化率增长速度呈缓慢下降趋势,2001—2008年吉林省城镇化率年平均提高幅度为0.441,在全国处于30位,年均提高幅度不到0.7个百分点,属于慢速城镇化地区。从吉林省就业人口水平、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职工平均工资均低于全国水平的不争事实看,吉林省的城市化质量还比较低。城市化巨大的提升潜力将赋予全省特殊的财富。一是通过加快城市化步伐,大力开展民生工程建设。积极实施保障民生的政策措施,不断增强广大人民群众的消费能力和消费层次。二是坚持实施中心城市带动战略,积极推动生产要素和生活要素向城镇和产业带聚集,扩大生产和消费需求,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发展方式转变。三是加快构建现代城镇体系。搞好城镇规划和建设,逐步形成国家区域中心城市、地区性中心城市、中小城市、小城镇、居民点协调发展的城乡布局结构。

  (四)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与推进科技进步结合起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本质上要求提高经济增长的科技含量和知识含量,使经济的快速增长建立在科技不断进步的基础上。吉林省高新技术产业还没有形成一定的规模和竞争力,高新技术产业仅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7%;科研成果转化率仅为30%左右,本地转化率仅为13.1%。所以我们必须紧紧抓住新一轮世界科技革命带来的战略机遇,更加注重自主创新,谋求经济长远发展主动权,形成长期竞争优势,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一是要充分发挥全省科教优势,加大技术创新的力度。二是要加强产品质量、品牌、标准建设,提高产品抢占市场、引领市场的能力。三是要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四是要深入推进科技体制改革。五是培育一批技术推广机构,给中小企业提供技术支持和技术援助。

  (五)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与发展低碳经济结合起来,着力推进高碳产业低碳化改造和低碳技术的开发和应用

  低碳经济有较长的产业链,产出效应明显,与节能降耗工作密不可分,是节能降耗工作的深入和延伸,发展潜力巨大。从世界经济发展的现状和趋势看,发展低碳经济将成为我国和世界各国未来经济发展的方向。为此,我省一定要紧紧抓住这个机遇,抢占先机,加快研究和发展低碳经济。一是有关部门要尽快组织力量抓紧研究制定发展吉林省低碳经济的规划和有关政策,并千方百计地积极争取得到国家的支持,在全省开展先行先试工作。二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积极开发利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为推进低碳经济的深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三是重点开展煤炭、冶金、电力、化工、建材建筑等产业改造,推进低碳技术应用,加大清洁能源开发、利用力度,发展碳汇林业,积极培育新兴低碳产业,做大做强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四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有效节能降耗、保护生态环境,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实现可持续发展。

  (六)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与长吉一体化结合起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长春和吉林是吉林省的两个特大城市,处于长吉图开发开放带和哈大客运专线的交会处,人口占全省的45%,经济总量占全省的60%以上,产业互补性强,空间布局合理,交通设施完备,一体化条件比较成熟。长吉一体化的推进,不仅能够加快长吉图开发开放进程,而且对于优化全省城市空间布局、产业布局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长春、吉林两个特大城市要率先发展、加快发展、科学发展,要加快两市产业的深度融合、协调互动,加快两市产业升级和空间布局调整,提升相互间产业关联度,切实增强辐射带动功能。其它区域中心城市也要进一步完善功能,扩张城市规模,努力发展成具有较强辐射带动能力的大城市。同时支持各地区依托资源禀赋和发展基础,大力发展区域优势产业和特色经济,实现错位发展。吉林省东中西区位特征明显,生态、资源优势突出,但开发利用明显不足。我们要要紧紧围绕农产品加工、矿产开发、生物资源开发、旅游资源开发等优势产业谋划项目,加大招商引资和市场融资力度,培育特色品牌,切实把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和产品优势。要建立区域经济优势互补、良性互动的机制,加快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不断加大对落后地区的扶持力度,实现整个区域协调发展,共同富裕。

  四、吉林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对策和建议

  (一)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产业结构不合理的状况,不仅加大了资源环境的压力,影响经济整体素质和效益的提高,也不利于缓解就业压力,影响经济的稳定性。因此,必须立足优化产业结构推动发展,把调整产业结构作为推动发展的主线,加强农业基础地位,逐步改变我省一产不稳、二产不强、三产不足的状况,使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按照“竞争力最强、成长性最好、关联度最高”的原则,着力构建以产业集聚区为载体,现代农业、工业主导产业、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相互支撑、互动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培育壮大战略支撑产业。一是积极发展现代农业。逐步做到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提高农业水利化、机械化和信息化水平,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逐步建立起粮食生产稳定增长长效机制,走出一条工业化、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双赢”的发展路子。二是推进工业主导产业升级。着力推动汽车、轨道客车、石化、农产品加工等支柱产业扩大产能、加强配套、融合发展。要下功夫促进产业链条前伸后延,增强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能力。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培育壮大电子信息、生物及制药、冶金、能源、建材、纺织等优势产业,努力向高端、精品、集群配套、精深加工方向发展。积极开发矿产资源、矿泉水、生物资源、农业资源等优势资源,尽快形成特色产业优势。三是大力发展服务业。继续发展传统服务业,充分挖掘传统产业的潜在优势,重点发展物流、旅游、文化等具有比较优势的现代服务业,积极发展房地产、信息服务、金融保险等高成长性服务业,加快发展比较薄弱的农村服务业,不断提升服务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比重。

  (二)进行体制机制创新,营造制度环境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根本出路在于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创造有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体制机制。一是建立健全符合科学发展要求的政绩考核体系。走出为发展而发展、单纯追求GDP增长的误区,把发展速度与发展质量、发展效益结合起来,着力改变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观念和习惯做法。二是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建设服务型政府。政府职能转变事关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快与慢、成与败。因此,必须加快政治体制改革,为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创造制度条件。不断提升政府民主决策、依法决策、科学决策的水平;推进政务公开、简化办事程序、不断提高行政效率;加强公务员队伍建设,建设一支高素质公务员队伍;加强勤政廉政建设,健全行政过错追究责任制,建设廉洁高效政府。加强宏观经济调控,减少对微观经济的直接干预,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三是健全法律法规体系,注重法律调节,为转变发展方式提供法律保障。四是加快资源和要素价格形成机制改革。发展生产要素市场,加快建立能够充分反映市场供求关系、资源稀缺程度、环境损害成本的资源要素价格形成机制,建立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环境补偿机制。五是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有效整合各类政府性资金,完善管理使用办法,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继续运用税收政策抑制高消耗、高污染产业、产品发展,推进资源税、燃油税费改革,加快推行增值税转型,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供良好的财税导向机制。

  (三)完善收入分配政策,着力扩大消费需求

  持续增加城乡居民特别是低收入群体的收入,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重视“三农”问题解决,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大力开拓农村市场特别是农村消费市场。进一步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完善促进消费的政策措施,优化消费环境,消除居民消费的后顾之忧。坚持发展开放型经济引导合理消费。提倡健康文明和可持续的消费方式。广泛开展节约型社会的宣传、教育和培训,增强全社会、全民的资源忧患意识和节约意识。完善法律法规,通过价格、税收等手段,鼓励和支持合理消费,引导消费者购买和使用低耗产品和服务。

  (四)加强规划指导

  我省有关部门的专门规划,政策导向的指导性文本与发达省份相比差距甚远。所以,我省应加强转变发展方式的规划工作,制定相应的规划,建立相应的制度,发挥规划和制度的调控引导作用,形成政府与市场、企业、社会互动共推的格局。

  (五)优化人力资源结构,提高人才素质

  劳动者的知识技能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所从事产业的效率和效益。降低对资源能源的依赖,增加经济中科技和知识的含量,需要高素质人才的复杂劳动和不断创新。为此,要壮大人才队伍,提高人才素质,优化人才结构,完善用人机制,发挥人才作用。完善培训制度,加强理论教育、专业培训和实践锻炼,提高人才的思想政治素质。实施企业家培养工程,培养造就一批富有创新意识和能力、适应经济全球化要求的企业家,推进企业经营管理人才职业化、市场化。实施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和战略高技术人才培养工程,重点培养造就一批科技领军人才、学科带头人和战略科学家。实施高技能人才培养工程,建立一批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和公共实训基地,建设高技能人才队伍。加强农村实用人才培养。

  (六)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实现可持续发展

  把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统筹考虑,将资源接续能力、生态环境容量作为经济建设的重要依据,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相互协调、相互促进。在生产、建设、流通、消费等各个环节,在工业、农业、交通运输、建筑、服务等各个领域,加强资源综合利用,强化生态环境保护。一是加强环境保护与节能减排。大力发展生态经济,改善城乡生态环境,加大环境整治力度,实施环境保护以及污染治理等重大工程。着力整治造纸、石材、重金属、电镀、印染、食品、制药、化工等行业的主要污染物,坚决淘汰一批高能耗、低产出、污染大的企业,促进企业达标排放和持续减排。二是建设节约型社会。按照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要求,加快产业结构转型和发展方式的转变,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设低投入、高产出,低消耗、少排放,能循环、可持续的国民经济体系。三是健全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长效机制。逐步建立政府引导、法规支撑、企业为主、公众参与的运行机制。加强节约环保的法制建设,健全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

  (作者系吉林省社会科学院软科学研究所副研究员)

 
     
 
 
  来  源:
发布时间:2011-03-28 10:18 字体显示:
  发 布 人: 附  件: 打 印    关闭窗口
 
版权所有:365bet真人投注办公室 联系我们
技术支持:长春吉大正元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